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模板7篇

时间:2023-10-11 作者:Surplus

读后感是我们记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到的重要教训的方式,读后感是心灵与灵魂的交流,是我们在阅读中与作者直接对话的方式,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模板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模板7篇

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篇1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他这个比方很恰当,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

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到了高年级,有的学生对学习有些无所谓了,学习成绩也下滑的很快,任凭老师怎么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减退了,消失了,而我们做教师的有没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有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篇2

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我觉得受益匪浅。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它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里面生动的实例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

其中,努力构建师生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建议给我印象尤其深刻。各级学校师生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对立和冲突,这既不是教师的本意,更不是学生的需要,只是受制于沟通时间不充分,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而建议要求我们的教师创建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做一名“愉快教师”,有了“愉快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成为“愉快的学生”。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愉快的学习,让学生愉快的成长,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质。

建议提醒我们,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喜欢上你,对你有兴趣,教师首先要从“权威”的束缚中解决出来,脱去“威严”的外衣,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要思考,不要死记!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确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的确,要思考,不要死记!多年的教学使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

作为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学会思考的目的。

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是的,只有当学生经过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他才会面对问题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呢?在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记,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是啊!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识,学生就会很快的把我们教过的知识“还给我们”。 因此,让学生经历思考,教会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学生会学、会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有人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会重视把思考方法渗透在自己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篇4

1、教师要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大家都知道,也都会。但是长久地爱每一位学生,爱好学生,更爱“坏学生”,天天如此,恐怕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要理解信任每一个孩子,理解他们的需要、想法,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师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我相信有了这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定爱老师,老师让热爱学生变成事实。

2、教师要相信学生。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会战必胜,攻必克。其次,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个体,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探索、创造,允许学生出错、失败,在不断的鼓励、引导中过程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论”“一分定差别”已不是新鲜事,受此影响,很多人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生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他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解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现代社会需要多样性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每位老师都能理解的如此通透,我相信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4、关注学生的素养。

“素养”一词是这几年我们教育中的流行词,学科素养、科学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各种素养中具有统率作用的当属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就是一本行走的生动的道德素养活教材,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将来也能过上幸福文明的生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读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受益匪浅。在教师路上行走的日子里,我将用心细细品味,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遇见更美的自己。

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篇5

写教学后已经多年了,坚持写教学日志也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系统的、理性的思考教育日志的问题的时候不多,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20xx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记里空出几页,专门记载自己关于知识的巩固性的想法。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和条件。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应名师。所以,我们在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研日志,随笔,这是身为一名教师的必修之课。

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篇6

本书以“建议”的形式汇编,从对话的视角出发,关注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书中各篇文章的作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书中的建议是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全面涉及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这本书不是在简单说教,而是倡导和诠释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关爱、对话、反思、合作。

这本书中特别是讲到要关注每个孩子。《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在幼儿园里,孩子的个别差异是非常显著的,有聪明、灵巧的孩子,有调皮、胆大的孩子,有胆怯、退缩的孩子,作为幼儿园教师,既要关注好的孩子,也要关注差的孩子。更要关注不声不响的孩子。要尝试多种方法,全面关注幼儿。

在以前的班级中,我们班的小哲属于那种默默无闻的孩子,每次的活动中很难看到她的身影,偶尔老师点到她的名字请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她也总是显得很不自信,为了这件事情我们也曾经跟她父母聊过,从父母口中我们得知,家中的小哲不是这样的,在家里,小哲非常开朗,平时还经常到邻居家表演节目呢!

对此,我们也觉得很困惑,为什么小哲在幼儿园跟在家是两个样子的呢?然而在一次舞蹈活动中我无意中发现她在舞蹈方面的天赋,找到这一闪光点,我通过谈话、鼓励、表扬的方式引导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强项,并建立她的自信心,慢慢地我们发现小哲的进步,并且在其他领域也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变。

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非常大,孩子的改变让我想了很多,我觉得,不论是什么孩子,他们是需要成人的肯定的,而我们,则要细细观察自己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来放大,以此来促进孩子取得更多的进步,得到更多的发展,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作为幼儿园教师,我清楚地意识到关注每个孩子的重要性,只有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才能促使每个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才能让每个孩子不断地进步,更上新台阶。

教师的建议61读后感篇7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老师的建议》觉得颇有收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提到100 条教育理论,认同的观点颇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人应当首先在思想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在教育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很差,每天坐在课桌旁,无所事事,套用大师的话:这是一种可怕的危险,这样会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 所以,教师不要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很多学生之所以把学习当成负担,因为他没有体验到学习带给他的快乐,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 谁缺少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认为是死人。“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务。把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会思考的劳动者。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思考做啥?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

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己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苏赫姆林斯基说:”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

其次、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该改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固然应该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永远在昏昧等待中。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己的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然后、学会等待、牵线搭桥。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觑,提不出来,为何提不出?因为不习惯思考,也不会思考,那么,老师提出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吧,仍然沉默,为何?因为没有看法,哪里去找?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度走不了,急死老师了,忍不住越粗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赖中。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疏导。其次会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如;报刊杂志、电视、多媒体、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国内外重要的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过渡飞跃;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亲自去尝尝,让学生亲自其参与去体验,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一无所获,但它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 长效“ ,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故而眼前所耗费的时间经历应该说是值得的。

最后,以包容情谊,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试想,身处惴惴不安,紧张压抑,过度庄严肃寂的氛围里,学生的脑力过度集中在时时刻刻的提心吊胆,焦虑惶恐,瞻前顾后中,怎能集中精力进行积极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维呢?自由就是不给学生太多的束缚,有宽泛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轻松自如的各抒己见。这其中,教师和蔼亲切的微笑,循循善诱的开导鼓励无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错误都是一大进步。人的认识,总是在错误中提高,谁畏惧错误,谁就毁灭进步,因而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轻视眼神,一句冷漠的话语,都不能轻易流露。而是引导指正,保护他们思维火化的幼芽是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开端。

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其实学生不会思考,低效学习的症结就隐藏在其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