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4-14 作者:couple

其实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其实和观后感差不多,想要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我们就要重视写读后感的机会,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海上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海上读后感7篇

海上读后感篇1

看《海上钢琴师》,名叫“1900”的主人翁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与不舍,就是一种对家的眷恋。

生于斯,长于斯,家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这里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可以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这艘船载着他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太平凡,每天对着的都是那一抹蓝,不停地飘着。然而远航的水手都知道,当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时,他们的心跳是欢快的。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最好的温暖港湾。

他在船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弹奏美妙的乐曲,想到哪里弹到哪里。人们在他欢快的琴声中度过一次次难忘的旅程,而他一如这艘船上的主人,用自己的热情迎来送往,不知疲倦,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被温暖包围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可以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可以驾驭这种“有限”,在这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可以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自己可以选择的、可以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他呆在了海上,选择了家。

家是永远的岸

家是永远的岸。作为一个普通人,或早或迟,都需要一个家。记得奥运会经典语录里就有菲尔普斯获奖之后的一句:“我要找妈妈!”妈妈就代表着一个家。不论成功与否,家都是倦鸟归巢、落叶归根的最佳场所。当船要被拆卸、炸毁的时候,他依旧没有登上岸,他是属于那里的,那里才是他的家,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永远的岸。他赤条条被人抛到了海上,就注定了他的家在那里。油轮天地里的那份独有的情感,让他觉得无论外边的世界多么纷扰,家,才是一个默默护佑着自己也铭记着自己生命的岸,才是他登上世界的岸。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海上读后感篇2

中午吃过饭,找到《海上钢琴师》,用电视看和影院效果差不多,很美的片子!我喜欢整部影片弥漫的钢琴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我喜欢像一九零零那样天马行空,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我一点不觉得他的生活又多悲惨。他是个孤儿,出生在船上,一生也没下过船,没有身份。在人们眼里,他可以用他卓越的琴技换来很多钱,过着人们眼里豪华的生活。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只是属于自己世界中的乐曲,他不属于陆地,他已经离不开这艘船了,即使选择死亡,他也毫不在乎。结局看似凄凉,但我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炸船那一刻他有了归属,回归到属于他的世界一一海洋。

虽然结局不是我想看到的样子,要么下船过着他不想要的生活,要么随着破船一起沉入海底,至始至终他都忠于自己的选择。片子中有一段他坐在钢琴前随着钢琴四处移动的镜头,太欢快!太美了!在船身剧烈摇晃的过程中,他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没有被当时的情景吓到,仿佛这只是一场游戏。他身上要多童真有多童真,音乐细胞与生俱来的充满他整个身体,一个纯粹的人物!

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他完全可以闻名世界,赚很多的钱,有享不尽的富贵,但他就是那么坚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知道自己属于哪里。我佩服他的执着!

海上读后感篇3

这样的台词太沉重。《海上钢琴师》。

本来对于生与死的话题,太重太重,我尽量的克制自己不要去思考,过好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天就好。可是,总是有那么一些时刻,让我不知不觉的沉入对于生命这样深刻话题的思索中。其实,每每思考,最后总会以得不到结果而告终。

下午有人在msn和我聊天,说了很久很久,关于恐惧,关于长得看不到尽头的人生,关于生命的意义,在电脑这头,我一直扮演着一个开导者的角色。几个小时之后,我觉得筋疲力尽。真的。有许多的问题,常常我也会觉得困惑。生活平静如水的时候,我也会觉得了无生趣的看不到尽头;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会觉得仿佛是被这个世界遗忘;面对选择的时候,也会患得患失不知道如何选择;爱上一个人,也会为这个人的一点点小小的情绪而惊慌失措胡思乱想...嘿,我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要怎么样呢?我没有那么勇敢,敢于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没有那么懦弱,胆小得活不下去。你看,无论如何,不论是高峰还是谷底,生命的尽头,都是殊途同归。

有人说,闭上眼,什么都不想,也就是几十年。可是对某些人而言,这把像白开水一样的软刀子,也会一刀一刀的要人命。

他继续问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如何能知道?除了你自己去走,谁又能真正的告诉你?

一种很悲痛的感觉,是觉得这样的规律太残忍了,一种无法挣脱的残忍。就像人生或许最有趣味的,就是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你会怎么走,而如果一旦你知道了,那样的人生或许就没有任何刺激性可言了吧。我真想,和电脑对面的他说上这么一句,可是好奇心极其大的某人,似乎兴趣不减。现在的自己,总是觉得很多时候,挺悲观的。对人性,对人生,其实,也有许多开心的时光不是吗?可是人的心理特征总是会更深刻的记起那些开心时光的背后,比如说,一曲终了,音止人散,空留1900一个人孤独守着钢琴。站在舞台中央的人,对曲终人散的孤独寂寞,或许要比一般人体会得更加深刻。jakie是这样,pianf也是这样,而这里的1900,还是这样。上天在某一方面给你天赋的时候,也会在另一方面让你体会人性更加深刻。这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如果你选择了跌宕起伏,那么必定会有高潮和低潮,而普通的'人,虽然看不到顶峰的风景,可是他们的人生永远是平平静静。

想起曾经和朋友聊天,我说,很羡慕她现在过着平静的生活,老公,孩子,完成了人生两件大事,而我还在继续漂泊。她回过来说,可是我看到了许多的风景,我选择的是走出去,而她选择的是留下来。你看,就是这么简单。可关键就是,人生从来不可能从头来过,选择了就得继续走下去。所以,在这样的时刻,还不如用一瓶酒把自己灌醉,然后安然睡去最好。

就这样。哭了。

海上读后感篇4

维克多· 雨果(1802~1885), 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领域都有重大建树。他在19年的流亡生活中,创作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诸如广为人知、深受欢迎的《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受他感染,我在本学期的语文研修课中拜读了他的《海上劳工》这部经典著作。

雨果在其于1866年发表的这部《海上劳工》中,着力地描写了吉利亚特对十分器重他的船主勒蒂利埃的养女戴吕谢特的纯洁的爱,为了抢救被破坏的迪朗德号的机器表现出的勇敢与才智,他孤身一人来到茫茫大海中的礁石上,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缺少食物,缺少淡水,缺少工具,最后又险遇章鱼,以及最后为成全其心里爱恋着的戴吕谢特与柯德莱神甫而作出的牺牲。真是叫人催泪而下,感动不已!

这篇著作的另一个看点我认为是他的语言及写作风格,雨果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场景,但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文中的细节更然我为之惊叹,诸如航海的术语,地方语言,神鬼传说,风土人情,气候情况,岛民的劳动与生活等要不是作过深入调查或亲身经历过或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难想象他能写得如此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诗情画意”我看是他作品的另一大特色了。例如:“一类人绕着他们的田地走,度过了一生;另一类人是燃着地球走,度过了一生;这是两种耕地的庄稼人,土地上的庄稼人和海洋上的庄稼人。”“人的心是一个老练的密探。”“继承和财富所创造的专业用语中,死亡就是希望。” ……语言是那么富有含蓄哲理,但又一针见血。通过类比写了两类庄稼人,通过比喻写了人类心灵的探索,步步靠近,通过讽刺点明了现人的逝世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的财富。这种艺术化的语言委婉但又犀利无比,比起直露露的叙述更富表现力,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咳!雨果不愧为文坛的巨匠啊!

总之,雨果用他丰富的情感、敏锐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浓重的色彩描绘社会现实,通过与现实的抗衡来衬托对人物褒贬,重视现实,真实再现,不吹嘘,不夸大,想象合理丰富,但又不脱离实际,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这也是永远值得我们要学习的!

海上读后感篇5

雨果先生的《海上劳工》是从罕见的雪天述起。也许这雪的纯净正代表着情字的解释。被称奉的‘魔怪’吉利亚特邂逅了单纯美丽的贵人小姐戴吕谢特,这种恋情并不是相互的,而是吉利亚特的单相思。正如飞蛾欣喜于红艳的火苗,小虫迷上了绽放的猪笼草,小鱼嗅到了馨香的鱼饵。一开始便已为悲剧的收场做了铺垫,埋下伏笔。吉利亚特以其‘魔力’(其实是勤奋的结晶)挽回了戴吕谢特父亲勒蒂埃利的船机和遗失的金钱。高兴万分的勒蒂埃利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这是吉利亚特做梦都想得到的。风笛在召唤着自己的恋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吉利亚特却硬生生的说了‘不’。镜头转到那鱼饵座椅,粗心的人会在这里丢了性命。涨潮是难预测的,一旦袭来,势如破竹防不胜防。而恰恰吉利亚特曾救过一个粗心的贵人。这个人也就是戴吕谢特深爱的男人埃博内齐尔。命运给了吉利亚特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和一双勤劳智慧的双手,他却在为自己挖建坟墓,将自己窒息在命运的糟粕里。

这个‘不’字是说给自己的,他不忍心将相爱的人因为自己而被拆散。当埃博内齐尔与戴吕谢特乘坐克什米尔号远去的那一刻,他让海水没过了自己的头颅。这座海上坟墓无形的在哀悼这种震撼人心的品质。

命运,有是命运。读遍雨果大师的文章,贯穿始终的就是这两个字。无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悲惨世界》,或者是《笑面人》还有《海上劳工》,都得到了一一体现。正如自己被命运流放从法兰西到布鲁塞尔再到英属的诸岛,始终是这两个字在作祟。正是十九年的流放生活让他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善良。在冰封的里,这种流动的血脉却会被无情的截断。好人未必有好报,没有人会承认它的分量。好厚的一本《海上劳工》,选择了在寒假读,也是为了去体会这种发自内心的凄凉。吉利亚特顽强的在佛尔石礁与大海战斗的场面依旧在我心底澎湃。常人无法理解这种出于对情信仰的疯狂。海风像刀刃般磨刀霍霍,盐水肆虐冲击着岩石,凸肚船都开始憎恨主人的无情,唯有用咯吱咯吱的呻吟祈求……

海上读后感篇6

今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也选择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怎么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择!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择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通过电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爱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但是属于自己的很少。怎样为自己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很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弃,不要离开,留在这里吧,守住这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海上读后感篇7

这部电影不是旨在讲与钢琴有关的故事,而是在时代快速发展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和归宿的一次偏执的选择,无论电影是否玷污了钢琴,也无论这种看似乌托邦式的剧情和情结,以及其他想表达出的想法是否具备丝毫价值,至少不影响我们看到思想和生活在某些情况下仍存在某种自由,而走出影院继续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时,是否还会有人相信并做一次足够的坚持?相信心中怀揣一份自己想追求的自由,无论结果如何,都赋予它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动。

也许需要通过一次极为艰难的抉择,甚至再经历一段不堪的岁月,在这种前提和代价之下,还有人能够做到坚持,或者哪怕到不能坚持的地步(虽然这种坚持不可能永久)?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有些人自己并未能够成功达成关于自由的夙愿,但是他们却宁愿从始至终地坚持,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让我们看到,人类思想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源于一份相信真理,渴望自由这种在当今现实下被认为是妄想的病人举动。

不仅是一份自由,还有很多信念和东西很容易在这两个步骤便夭折。这两个步骤即是我上面所言:1,相信。2,坚持。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果恐怕都要形成种种失败,可喜的是,有很少的人做过了,他不只是对他自己成功的进行了一次解读,也是对这个世界做了一份看起来微乎其微的贡献——只要有一个人看到。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个步骤对于每个人而言的难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在第一步就已然被击败,有的人却倒在了第二步,而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有尝试过任何一步。

真诚的希望自己以及更多的人能够在生活的压迫中给自己保留一丝反思的能力和机会,让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在行动和失败之前不要轻易否定一切,哪怕如影片中那样——当有一天游轮即将被爆破分解。可你已经看清自己,这个时候你选择下船离开还是留下都将是正确的选择。

所以,我在心里并没有给这部影片评分(由于不打分无法评论,在网站上打了个“还行”),因为我觉得它对于每个人来说打不同的分都可以理解——这不同于其他影片单纯的讲专业技术或是影片内涵,而是给每个人出的一道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至于这个问题到底是在问什么,那还要看你由这部片子想到了什么,最后,抑或留下一句怒骂或不屑,都将是你对这部片子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