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900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6-17 作者:betray

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切忌写成流水账,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大家对名著内容的了解,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离骚900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离骚900读后感7篇

离骚900读后感篇1

汨罗江畔,滚滚江流,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他,愁眉紧锁地徜徉在江边,秦国攻破楚国,国家即将覆亡,此时的屈原悲愤忧郁,有再大的理想,有再远的抱负,此时也只能化为乌有。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毅然决然地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人生。清风拂过汨罗江边,留下了屈原的壮志和不朽的诗篇-《离骚》。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解释的离别忧愁之说,他说:‘离,别也、骚,愁也。”从题目的角度看,诗词中定会饱含诗人的忧与愁。在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楚怀王未能抛弃秽浊的行为,国家处在危急时刻,屈原为了拯救危难之国写下此诗。诗人在诗的一开始写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当我初次品读这首词时,我有着一个疑问,难道诗人写此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有高贵的出身吗?仔细品读,仔细思考,从诗人的言语中流露出诗人无比的庄重自爱,正是这些才赋予诗人美好的品质,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也是诗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来源。“香花香草”、“扈江离”“佩秋兰”这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充分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之情。透过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一幅画面:诗人热爱着生活,珍惜着时间,因为他担心时间的流逝,所以朝夕必争。早上采山岗上的木兰花,晚上摘小舟边的宿莽。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目的只有一,那就是要报效自己伟大的祖国。

诗人希望楚国能像骑上骏马一样,在正确的大道上奋力奔驰,自己则愿意奉献出一切在前面带路。诗人这样的理想一定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建国六十周年,回忆祖国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又应如何为自己祖国做出什么了?屈原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时刻为祖国着想,维护祖国利益,像我们中学生尤其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的一颗常青树。

★ 《离骚》读后感

★ 离骚读后感 6篇

★ 离骚读后感(精选19篇)

★ 《离骚》读后感(通用19篇)

★ 离骚读后感(10篇)

★ 离骚读后感(通用11篇)

★ 离骚读后感集锦11篇

★ 离骚读后感(11篇)

★ 离骚读后感700字以上

★ 《离骚》读后感 集合7篇

文档为doc格式

离骚900读后感篇2

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 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却偏偏逆而行之,只为留下清誉。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离骚900读后感篇3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离骚900读后感篇4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离骚900读后感篇5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离骚900读后感篇6

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一切顺其而至。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但他却不可小看。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n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 《离骚》读后感

★ 离骚读后感 6篇

★ 离骚读后感(精选19篇)

★ 《离骚》读后感(通用19篇)

★ 《离骚》读后感 (通用7篇)

★ 离骚读后感(通用11篇)

★ 离骚读后感集锦11篇

★ 离骚读后感(11篇)

★ 离骚读后感700字以上

★ 《离骚》读后感 集合7篇

文档为doc格式

离骚900读后感篇7

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保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

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

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考的河中继续自己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