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鹬》观后感7篇

时间:2024-01-21 作者:Monody

在观赏了不同的作品后,我们写出的观后感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想必很多人在观看影片后,都会写观后感,写观后感也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微电影《鹬》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微电影《鹬》观后感7篇

微电影《鹬》观后感篇1

国庆期间,一部《长津湖》,看得人血脉贲张,又潸然泪目。

电影一开始,吴京饰演的连长伍千里手捧哥哥伍佰里的骨灰,乘船探家,一路山青水秀,樵影渔歌,散去硝烟的祖国是如此的美好。入夜,他刚躺下,突然,岸上传来紧急军情:天亮前归队!他毫不耽搁,立即整装归队。

朝鲜战争爆发。伍千里的七连随队进入朝作战。炮火连天,军情危急,战友牺牲的场面随处可见。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只有“土豆加步枪”的志愿军战士发扬敢打敢拼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中国军队用七十万的巨大牺牲,向全世界树立了中国人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

同时,影片所展现的中国人珍爱和平的情怀,更是可贵。开战前,毛主席跟彭老总说:“刚建国,真不愿意打这一仗,可是,为将来着想,又必须得打。”可见,这场战争我们是被迫应战。战场上,面对已无生机的美军师长,伍千里阻止了弟弟要补枪的做法,他说:“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相反,麦克阿瑟们不管中国的反复警告,为阻断朝鲜人民军的后勤,悍然轰炸我国东北边境,把战火引入中国,因为他们认为刚刚建国的新中国根本不敢参战。战场上,美军两架战斗机仅仅因为无聊,竟以射杀尸体为乐,一名小战士为此而牺牲。文明与野蛮,仁慈与残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中,已经转业却又主动赶回参战的七连指导员在老排长“雷爹”牺牲后的一席话,瞬间让全场泪目,他说:“我回来打仗,就是为了以后孩子们不用打仗。”那一刻,我们真正理解了“今天的幸福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这句话,是多么地深刻而沉重啊!是啊,无数牺牲了的战士,连名字都无从知晓,他们都是为了祖国,为了我们而战斗,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流血和牺牲,才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我们现在安逸的生活。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享受着新中国的美好生活,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曾经有七十几万中国年轻军人把永远定格在在了朝鲜战场,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苦和骄傲!

在力量相差悬殊的七十年前,中国人凭着一腔血勇,挺起胸膛冲上去,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者;今天,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更不会畏惧任何挑衅与侵犯。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昨天的艰苦卓绝;珍惜这静好的岁月,才无愧于先烈们打下的这片红色江山。守好这江山,建设好新中国,是我们必须永志不忘的历史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告慰先烈,做合格的“新中国人”!

?长津湖》,为我们树起一块精神之碑!

微电影《鹬》观后感篇2

?八佰》的故事就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

上海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有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河对岸团附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谢团长接到上峰的命令,要死守四行仓库,仓库的对面就是英法租界。死守的目的就是死给你看,换取英美等国际势力的同情。战斗很惨烈,英美也很同情中国,各大国际报纸的记者纷纷架起设备在对岸拍摄,报导战况。同时更多的是河对岸的中国看客。他们把战斗当戏看。而我坐在荧幕前看着他们,我心里怒斥这些看客。然后电影里飞艇上的外国观察员指责中国看客的冷漠。

这400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撑英雄。四百壮士英勇抵抗日军,意思没错,但进到历史现场确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是农民,稀里糊涂被抓来当兵。张译演的文职军官也只会打算盘,不会打枪。他们心念的是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影片的第一幕不是打日本,而是中国军队在枪毙逃兵。

懦夫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战士这是基本套路。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国军应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他们对战争有着浪漫的想法和期待,他们眼中的战争是一些书本上的传奇。当见到强大的敌人,枪火纷飞,尸横遍地时,这种浪漫就消失殆尽了。真正见过战争的人是不相信英雄那一套的。姜武饰演的老铁,不管你怎么骂我,羞辱我,老子就是怕死,就是不想死。看到身边兄弟受伤,他也生恻隐之心要去救人。等他付诸行动时,战争马上就给了他教训,让他负了伤。

最后他们奉命撤退。上面知道继续表演没有意义了,英美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不会支援中国。谢团长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对战局的信心。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上海沦陷大局已定,七十万国军都没干成事,你们四百人能成。

谢团长还不甘心,希望这场战斗能激发对岸群众的战斗热情。

黄晓明冷冷回到,他们的热情马上就会消退,这些人的热情改变不了战局。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这个真相是告诉特派员告诉谢团长的,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

你们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后人会如何评说。八佰的幸存者杨养正晚年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军人,为国家打日本。

微电影《鹬》观后感篇3

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不仅仅是因为它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并且是因为它对人的精神的磨蚀。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似乎仅有全部放弃期望变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可是在监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不一样意这样,他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我,心中永远有期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什么感动了我们是安迪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最终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奔向自由是安迪的朋友阿瑞在被关押40年后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是这些,却又不仅仅是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渐渐渗入我们的心灵的。如果要全讲述出来,就要把电影整个重讲一遍。是的,一点一滴地叙述,那撞击我们心灵的东西在你不设防间直触你的内心深处。即使在唯一能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证人被监狱长枪杀了以后,安迪仍不肯放弃期望。阿瑞看到他在神思恍惚间讲述自我心中最完美的记忆与梦想,以为他快要精神崩溃了,“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他这样解释安迪。其实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会如此原谅安迪:曾有多少人被残酷的环境毁掉啊!

可是——这真是好莱坞式的——电影竟然不给我们这个充满必然的杯具结局。安迪没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明白这情景是梦,好莱坞制造的梦,但我们仍然感激这梦,因为它实在是太完美了。回想一下这部影片,虽然讲了那么多残酷的事,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竟然都是完美的记忆。比如安迪冒死向看守队长进言,为狱友们赢得了一箱破,大家在阳光下畅饮的情景;比如安迪不顾一切进入监狱长办公室为大家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场面:你从来没有觉得自由的阳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

微电影《鹬》观后感篇4

昨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讲述了一位代课老师与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那是一个近似少管所的学院,每天上演着一个个学生违纪、老师惩罚的事件。这位老师带着宽容理解接纳了这群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孩子们着想,尽量让孩子们少受惩罚少关禁闭。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导学生,教他们唱歌,用音乐感化他们,把他们一个个都拉上了正轨。

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有感触。这位老师是多么的善良,他能理解学生的心。尽管一开始学生们都“秃头秃头”地叫他,但他却从不发怒,对学生还是那么友善。

在教学生合唱时,虽然有爱慕虚荣的院长百般阻挠,但他克服困难,坚持写出一支支纯净优美的歌曲,毫无保留地教会学生。那些歌曲是那么美妙,净化了孩子们的灵魂,剔除了他们的顽劣。

在他被顽固的院长开除的那一天,他拎着皮箱孤伶伶地走着。正当他想着孩子们不懂感情觉得自己不值得的时候,一架架纸飞机从天而降,上面写满了孩子们对他的感谢与祝福……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眶湿润了!

请记住这位伟大慈祥的老师——马修!希望所有师生都来看这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微电影《鹬》观后感篇5

天高云淡,看看《夺冠》。

这是儿子的假期作业,也是我的假期安排。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文艺作品的解读都有多面性,哪怕如《夺冠》这样的国庆档期主旋律电影都不例外。有人把它看成《郎平传》,有人把它看成《郎和陈的故事》,我看到的是价值观的变迁,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变化。

老女排能取得五连冠,这是集体主义的胜利,外在条件贫乏不堪的情况下,正是强调“我们”而非“我”,才最大限度凝聚了力量,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弥补了技术和科技的不足。这也是我们理解的女排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拼搏,努力,即便一身伤病,也无怨无悔。

郎平执掌中国女排,女排队员已经是九零后,这代人已经不是靠空洞的鸡汤和体制的压力所能动员。所以会有陈鹿离开考大学,丁霞会说她心中的那个人就是她自己,朱婷会咆哮“我会成为你,你满意了吗?”郎指导不愧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金牌教练,她的三大改革除了战略战术的意图,还有很核心的一点,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体,所以会变“主力——替补”为“首发非首发”,会鼓励球员们谈恋爱,会对朱婷说“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我觉得这可能是电影表达的女排精神的第二个层面:尊重每一个个体,让每个人成就自己,而非仅仅只是在为集体去努力。

集体主义和尊重个体其实并不矛盾。新一代女排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更加精彩的比赛,还看到了同样精彩的队员,惠若琪、张常宁、丁霞等等,我们喜欢这批女排队员,不仅仅因为她们获得了冠军,不仅仅因为她们肤白貌美大长腿,还因为她们真实而个性纷呈。

让每一粒种子都能肆意蓬勃,春天会更加温暖而热烈。

微电影《鹬》观后感篇6

影片的男主角是印度明星阿米尔.汗,饰演爸爸,从二十多岁满怀梦想的壮年,到四十岁梦想破灭,大腹便便的大叔,再到六十多岁两鬓霜白仍为女儿奉献所有,表演可谓出神入化。他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自信,总能从他的电影里感觉到大爱,在这部影片中更是把父爱如山刻画到极致。

在印度这个男权国家,女性地位低下,女孩子的命运无非就是结婚生子,早婚也是常态,而如若抛弃这些桎梏,会有怎样的下场,惹来怎样的非议这部影片记录着阿米尔汗下狠心苦心栽培两个女儿成为优秀的摔跤手,同时向世人展示着男女平等之期望

年轻的阿米尔汗曾是个全国摔跤冠军,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冠军,但是由于年龄等种种原因,他还是未能实现梦想,于是他开始企盼儿子能够替他圆梦。然而现实很残酷,连生4个闺女,令他绝望不已。

他的世界冠军梦,也这样在女儿们唧唧喳喳的喧闹声中破灭了。直到有一天,他的两个女儿把男同学打的遍体鳞伤,被同学家长找上门来,他才恍然大悟,天赋不是只有儿子才有,他看到女儿身上特有的摔跤天赋:我要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

于是,在没有征求任何人意见的前提下,两个女儿的苦逼训练就此展开……

然而,想要得到国际冠军十分困难,所以这条路也自然充满荆棘。

让俩女儿真心的理解摔跤就历经波折。

看到那里,我对男权主义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近乎变态的训练,冷漠是十分反感的。而对两个女儿的无奈,竭尽所能逃避、反抗充满了同情。

但是,这位不苟言笑的爸爸那深沉炽烈的父爱也令人动容:

为了让姐妹俩顺利的训练更是想尽各种办法,自己搭建训练场地,实在没有剩余的开支的时候,一脸严肃的向小贩压低鸡的价格,为姐俩补充营养(莫名喜感)。

为了争取到比赛权利不惜大打出手。再严厉也会默默心疼,在女儿们睡下后悄悄按摩她们红肿的手臂......

但女儿对这种表面看似严厉的深沉父爱并不理解,直到有一天,邻家女孩披着嫁衣在一片欢快音乐中郁郁寡欢,流着泪对两个女孩说:“我期望有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他是爱你们的,他是负责的,他在为你们的人生努力,你们不用在14岁时就嫁给你们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

这番话,点醒了女儿们。才了解到这才是真正的父爱,她们的小宇宙开始燃烧,她们梦想的火种被点燃。

愚昧者怨天尤人,无能者长吁短叹,儒弱者颓然放弃。

微电影《鹬》观后感篇7

吉塔进专业的国家队,有专业的国家级教练指导时,初次接触外界的她是欣喜的,和一般姑娘一样,她爱美也希望自己除了摔跤之外,能够有其他的业余生活。

所以她慢慢放松放纵自己,变得骄傲,膨胀,在那个只想拿“铜牌”的教练的训练下,开始瞧不起父亲的技巧,挑战父亲的方法。

她的追求降低了,再加上教练的错误指导,所以她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遭受打击,几乎麻木。妹妹巴比塔两次和姐姐吉塔说的话,都让我深有感悟,第一次,是吉塔和父亲摔了一次赢了之后,她坚持己见,认为自己赢是因为得到一些新鲜的技巧,而巴比塔一针见血的指出,不是方法的问题,是体力不对等,她们的父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老去,不像从前那样了,但是他的方法没有问题。

让人深感这妹子不仅层次高,而且善解人意,对父亲的良苦用心,比姐姐更先领悟到。

姐妹俩见到之后,在姐姐的宿舍里,吉塔一边画着指甲一边和妹妹聊天,巴比塔觉得姐姐变了,她说:“我记得你小时候第一场比赛输了,你难过的一夜都睡不着觉;现在你刚刚输了一场国际比赛,但是看你好像没事人似的,我觉得你变了”。

巴比塔看问题,远比吉塔来的深,或许是太快得到太多荣誉的原因,吉塔一路太过顺风顺水,所以没有耐心静下来反思。

这也导致她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接连输掉几次国际比赛。

好像又扯远了,我想要说的是关于“目标”的界定,吉塔的新教练,并不如她父亲那么了解她的优势,他自大而且要求低,遇到问题一心找别人的麻烦,成天想着捣乱,他对吉塔的要求仅仅是拿到“铜牌”就够了,所以在他的带领下,吉塔甚至比赛都赢不了。

而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不一样,他深信女儿有拿“金牌”的实力,在各种干扰之下,以金牌的标准要求她,训练,饮食一样不落。实践了几次,果然取得不凡的成绩。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欲求银牌,必求金牌,欲求金牌,要求必须更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和教练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全心全意辅佐一个人;一个只是顺带着;一个一心想赢,一个只想不丢人;一个能看得更长远,一个只注重眼前。

最后,自然是真心付出那个人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