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孝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

时间:2024-01-31 作者:Gourmand

读后感可以促使读者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文学技巧,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4孝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24孝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

24孝读后感1000字篇1

读《茶花女》这本书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记得那时候是抱着一种随便的心态去看这本书,但却被男女主角的爱情给深深地感动,同时也痛恨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的冷漠与无知。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认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过着悠闲地生活,在电影院邂逅了玛格丽特并对她一见钟情,对她展开了追求。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虽然阿尔芒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有钱的小资,但是对于一个年花费十几万英镑的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感情还是打动了玛格丽特,她终究还是成为了他的情人,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但面对玛格丽特的真情,阿尔芒却不肯相信,去猜疑玛格丽特。他向他的朋友炫耀,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大过对玛格丽特的真情。就在玛格丽特的真情与阿尔芒的猜疑中,他们度过了好多个年头,直至阿尔芒父亲的出现,他劝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前途,听从了他父亲的话,离开了他,过回以前的生活。但失去阿尔芒的玛格丽特,却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玛格丽特了,知道最后郁郁而终。

我们不能够否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情,那都是我们能够看见的,只是他一直都不相信玛格丽特会真正的爱他,他总觉得玛格丽特是在戏弄他、践踏他,他的心胸下载,与玛格丽特无私的爱比起来,真的那么的自私啊!世间上有多少情侣就是因为对方的猜疑而分开的呢?太多太多啦,所以如果你有心爱的人,请你相信他,哪怕结果会受伤害。

当然阿尔芒真的很爱玛格丽特,因为爱,他才会害怕失去,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写出这篇感人肺腑的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有点迟了。所以希望所有有情人,要珍惜对方,千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

24孝读后感1000字篇2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是一篇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 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 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 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 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 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 “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

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 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 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 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 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 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24孝读后感1000字篇3

?围城》中有一句话:“城里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拼命想进城。”其实,每个人心灵内部或多或少地包围着一座“围城”,好的“围城”帮助我们抵抗外界不良诱惑,可是坏的“围城”却连人性的真善美也一并阻隔,使心灵变得阴暗严寒。

从某种意义而言,心灵的“围城”是个体凭借个人认知而树立地一道屏障。喜爱的事物畅通无阻,排斥的事物被“无情”地拦截。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善意恶仅为虚假,让美好污染为黑暗,让我们心灵的“围城”阻止了太多美好事物的光临,从而人心冷漠,温暖不再。

问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个人良知的缺失和社会的信任威机。从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诬告,人们渐渐建立起一道冰凉的“围”——自己在城里幸福的生活,丝毫不考虑外人。而还未从我们内心小便宜处谈去的“小悦悦”事件,将这种形势化为了比漠不关心更严重的地步,即对生命的漠视。如此下去,社会如何?人心如何?

王国维有人生“三境说”——昨夜西风凋树,独上高楼,望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星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我们的心灵也要有“三境”。一日保持纯净,明辨事非。二日接纳美好,宽容为人。三日创造美好,共建和谐。我们内心的“围城”若能遵从这三点,只怕我们会在城里幸福生活还不世,外人也想要进来体验一番吧!

保持纯净是说我们心灵的“围城”要抵制真正“假恶丑”的东西。只有保持内心的纯净,我们才有一双洁净的慧眼生活,做到亭亭独立于人世。荷花的美除了在于她挺立的身姿,还有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

接纳美好宽容为人是说我们要保持内心大度,让心灵的“围城”乐于接受帮助。《圣位》里有一句话说:“凡有的,还要还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句话表面上写了一种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形式,实际上,它也能解释为:拥有美丽的,他的美好会更多,内心更纯净愉悦。而抛弃美好的,则美好而会离开而去。只有接纳,才能创造。

创造美好共建和谐则是说我们不能生活在“围城”中一味接纳,还要学会创造,打开城门将美好撒向远方,作一个无私的奉献者。这样,我们的“围城”才是有活力的,健康的。

心灵的“围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变成一座“空城”,毫无生气。心灵的“围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变成一座“自私之城”。阿尔卑斯山脉上有这样一块标语,上面说“在路上,欣赏美啊!”我们的心灵的“围城”也要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学会奉献。这样,每个人的“围城”会因有共同的美好存在而相互吸收、联系。如此一来,和谐之道还会远吗?

24孝读后感1000字篇4

六年级语文书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这几天我们陶醉在鲁迅的“百草园”里,听着卜老师绘声绘色地描叙。于是,一个经常穿中式长衫,留着刷子似的短发,以及长着隶书“一”字型胡须的鲁迅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阿q正传》,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

阿q是未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很穷,连名字都没有,人们都叫他阿q。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平时靠给人家打短工挣钱养活自己。他又穷又瘦小,常常遭到别人欺辱,当人家嘲笑他连家都没有时,他却自吹“我的儿子比你们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时,他总是用“这是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挣来的钱被别人抢了,阿q很生气很愤怒,会狠狠地打自己一个耳光,然后把它想象成打了别人一样,从而莫名其妙地又高兴起来。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读完《阿q正传》,阿q的形象便在脑中挥之不去,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与平衡。虽然我们已远离阿q那个时代,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阻挡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责怪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说,班上还有谁谁谁,比我还少呢!如果他考80分,会说还有人只考70几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会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学来,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较,这和啊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

所以,读完《啊q正传》后,我想:啊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阳光下,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我们不能再像啊q那样麻木自己,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步。

24孝读后感1000字篇5

读了一遍《边城》,首先是疑惑,翠翠——一个渔家女孩,喜欢上了当地的大户,而因害羞不曾理解对方的亲事,而对方家的老大老二都喜欢她,老大之后死了,老二就对她不怀好感,所以一向等到翠翠的爷爷死去都未曾结婚,而处于一向的等待中……

这是什么杯具喜剧就当是杯具,那《红楼梦》还有揭示封建统治的罪恶的主旨呢,而这《边城》写得太单调了,也就是农村中发生的一些平凡事,天天都能看得见,有什么写头呢

想不出来,又不高兴再去另选书目写读后感了,仅有认真琢磨,幸好我读过沈从文先生的书,书面上就写着:“对我自我作品,我比价喜欢的还是那些描述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所以我被称为乡土作家。”——作者自述。对了,就是它,“乡土作家”,再联系其书,果觉有一股乡土气息流出。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能够计数。”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这就是纯粹的乡村景象。

然而,在物质礼貌飞速发展的今日,还谈什么自然的乡村景象,谈什么美丽的绿水青山,恐怕仅有在什么景区才能看到这一派景象吧,然而不能体会出,景区是自然吗怕是沾了不少人的手的肮脏的修改。

如今,还到哪里去体会这书中所描绘的美景呢仅有再回到书中来体会。这或许便是沈从文先生的明智之处,或许他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就已经预测到今日的环境危机,的确,当今的环境危机十分严重。

先不要提城市中的被污染得称为“黑龙江”的河了,也不必提那些被游人扔得满面垃圾的湖了,就连农村里的原先极为清澈美丽的而今被人们倒垃圾而导致河边的庄稼没法长,小时候,我与伙伴们还能在河边打水瓢、钓鱼、折芦苇,而今,遍地的垃圾遮盖了芦苇,污水侵入了小河,我们仅有远远站着观看,回忆童年的游戏,而长辈们说他们小时候还能在河里游泳,这可与当今所谓的游泳池大不一样,原先的河流是天然的、毫无杂物的,小河清澈见底,甚至能下水摸鱼,而今的游泳池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人们只能在水里扎扎猛子,来个仰游,哪如先前的自然、默契、清爽,那水里沾满了人们手里污浊的科技气息,那水的蓝与海的蓝完全不一样,那说不准就是夺取人们性命的东西。教师也以往跟我们说过,住在黄果树瀑布上游的人们经常伐木造林,导致黄果树瀑布断流,游人来时没有水,而当国家的大人物来时就会发水,是水库流出的,那由人们控制的黄果树瀑布还会和先前一样让人感到一片和谐吗科技的发展也使自然受到破坏。

撇下河流污染问题不谈,植物破坏也同样严重,城市中土生土长的植物被破坏,就到外地搬运树苗,而搬运来的花草就放在街上,人们随心所欲地将它摆放,什么国庆,什么春节,它放在街上,如同笼里的鸟儿,早已与大自然隔离了,更如一个卖艺的。而那些路边的树苗也被人们修改得整整齐齐,一点都不自然,人们利用他们的智慧,遏制了植物的本性,扼杀了自然的自然。如今人们甚至想征服自然,人本是由自然产生,而今竟忘本。

环境污染还不止这些,还有大气污染,漫天尽是黑烟,农村中的炊烟能和自然和谐相处,而城市中的汽车尾气不能。更另人费解的是,尽管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了这一现象,那书里所揭示的污染现象还少吗恐怕这些书都能堆起一座小山了,而他们视若无睹,河流污染何时停过,仅在河边做了些花样;植物破坏何时停过,仅在路边弄了些如同路灯一样的玩意儿;大气污染何时停过,仅在路边植下了一些工具罢了,治标不治本。

而今,我们仅有到沈从文先生的书中去泛舟河上,漫步林中,闻闻那古老的气息。

24孝读后感1000字篇6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24孝读后感1000字篇7

俗话说:“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一直以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忧伤的书,它不像《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那样涉及历史、军事、神话而吸引我。但妈妈说:“《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总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妨一试。”就这样,今年暑假,我开启了我的《红楼梦》阅读之旅,没想到它的情节是如此的跌宕起伏,令我爱不释手。

我很佩服作者曹雪芹,他能把书中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面前。无论是宝钗蹑手蹑脚地扑蝶,最后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还是晴雯天真率性,要求撕扇来解气;又或是湘云醉卧青石,被芍药花飞了一身,每一个人物都如此生动传神,跃然纸上。在这本书里,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她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在寄人篱下的处境下,变得敏感多疑,因此曹雪芹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这样的句子来描述她在大观园里的生活。

看似简单的句子,却好像把林黛玉的一言一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而黛玉以花自喻,对落花的哀悼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哀悼。曹雪芹用这样巧妙的方式暗示了林黛玉的悲惨结局。主人公贾宝玉更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表面上看他好像不学无术,不读圣贤书,还要嘲讽热衷功名的人是“国贼禄鬼”。然而作者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就在于流露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种种不满,对孔孟之道的批判与挑战。不得不说当时的曹雪芹思想觉悟是很高的,他能够写出贾宝玉这样一个封建叛逆者形象,让我十分佩服他。这本书的剧情引我入迷,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法更是《红楼梦》吸引我的地方。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写作手法。比如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写,一下子就表现出了她身份地位的与众不同,更是写出了她的泼辣性格。又比如写《林黛玉进贾府》这章时就是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对贾府众人的容貌、性格进行了描写。再比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刘姥姥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大笑。作者根据每个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和性格特点可以写出多种笑态:湘云豪爽开朗,所以笑得一口茶喷出来;黛玉天生娇弱,因此是扶着桌子叫“嗳呦”;宝玉在贾母面前爱撒娇,才会笑得滚到贾母怀里。而佣人只能躲出去蹲着笑或忍笑……我觉得以后我在写作时可以学习《红楼梦》中的这些手法,并且多注意一些细节描写。当然,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源于生活,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才可能写出精彩而又令人难忘的文字。

我读《红楼梦》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我的心情也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红楼梦》不愧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24孝读后感1000字篇8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__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__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_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