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书中提出的观点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读后感不仅是对故事的再现,更是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十八岁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十八岁读后感篇1
懵懂的我们,现在还在凝望窗外,那水雾朦胧的世界。迷茫的眼神,鼻梁上架着的眼镜,世界,是不是像童话中说的那么美好?是什么,让稚嫩的心灵第一次有了青春的烦恼,是什么时候,布娃娃悄悄退场?花季,轻轻来了……
看了《18岁出门远行》,心中波澜起伏,是的,我们,不也有那样的期待,出门,摆脱父母的唠叨,去看看那别样的世界。小时候问过妈妈∶“外面是什么样子的?”妈妈说:“外面很黑……”没有耐心去听后面的大道理,只看到母亲眼中的沧桑在鱼尾纹中蔓延。黑?在大白天还黑?
是啊,现在才知道,白天,也可以黑。才知道,最疼的,不是被利器伤害后的伤口,而是那被人欺骗后伤痕累累的心。也许那些欺骗过我的人,在曾经昨天,是否也被欺骗,在晚上躲在墙角无助哭泣……背着那充满希望的包袱,我们充满斗志的上路。也曾像小鸟,在风雨中颤抖。妈妈的手,不再为我伸出,我自己加油。一不小心,被人傻傻的骗走了行李,无奈的跌倒在前进的路上。天依旧是蓝色,只不过不再晴空高挂。绿色的爬山虎在山腰上迎风微笑,他们立下布满山顶的誓言。我苦笑,爱上咖啡的滋味,想站在海边高喊∶“我不是小孩。”心中,浮现母亲的笑靥,再一次站立,我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穿高跟鞋,却不小心扭到脚,小时候的我,多希望一夜长大。不知何时,蓦然回首,时光已从指缝间溜走,刘海下的我们的眼神,有一点点叛逆。旋转木马上,许下的愿望,我要永远17岁。突然发现,我是如此胆小,害怕长大。花季就像一个苹果,青脆欲滴,却让我害怕,会不会像白雪公主一样闭上了眼睛?
友谊,死党,我们像桃园三结义般立下誓言,在回家路上打打闹闹。城市的化妆舞会,面具下的人儿,是我看不清的表情。希望像妈妈那样,有一双清澈的眼睛,但我知道,我迟早要离开母亲。所以现在,躲避无用,成长的挑战,我要放手一搏。虽然我无法预料过程,但我知道结果——那就是我拥有了一颗更加坚强的心。
花季,是什么……
十八岁读后感篇2
皎洁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书房,它迟迟不肯离去,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
书中讲了一个十八岁的“我”步入社会的旅程。当夕阳逐渐落下,“我”看到了黄昏的头发,“我”不再贪图旅途上美好的风景,迫切需要找到心灵栖息的方,“我”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车,可是连汽车的马达声都听不见,“我”总是期待着高处,因为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中间的那个弧度中一定有“我”想要的旅店。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一次次地往高处奔,奔来的却不是“我”满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车。不过这也不错,最起码“我”可以搭车去寻找旅店了。“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递给了他一根烟,给他点了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因为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的让“我”做他的车。在他的车中“我”发现的一个箩筐,用鼻子闻,是苹果。等他修好车,“我”便对他说:“老乡,我要搭车。”却被他粗暴的叫滚开,“我”对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含着我的烟。”他便友好地对“我”说上哪,“我”对他态度的180度大转变感到大惑不解。由此“我”还因为给他的这根烟得到一筐水果。车开着开着抛锚了,“我”只好下车。这时便来了一群人,“我”跑过去问:“这附近有旅馆吗?”他们没有回答“我”,却问:“这车上是什么?”他们得知是苹果后便开抢,“我”被他们拳打脚踢。远处又有几个人蜂拥而来抢苹果,“我”对司机说:“你苹果被人抢了。”他漠不关心,还在远处嘲笑“我”。苹果抢光了,远处只剩下屈指可数的苹果,“我”被他们打的狼狈不堪,抬头看看夕阳的余晖,仿佛是为了看“我”的笑话迟迟不肯离去。“我”爬到车椅上,身体虽是遍体鳞伤,但“我”的心窝却是暖的。躺在车窝里想起了“我”临走时父亲对“我”说的一番话……沉重……
人要接受现实,要在现实中寻找安慰,学会坦然。少年虽然质朴、勇敢,但坦然面对现实时却显得无能为力。青春充满困难挫折,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责任,也要学会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适应,因为我憧憬长大,憧憬青春,憧憬未来,就要面对困难,挫折,还有黑暗。
十八岁读后感篇3
我们同是年少疯狂:一个,十八岁时便一个人背起行囊;另一个,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独自闯荡世界,想来自由快乐,实则不然。外面的世界变幻莫测,有冷有暖。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的人是我,我的经历虽与十八岁的主人公的远行有所不同,但这让我对《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有了理解和共鸣。
旅行的一开始我们总是满腔热血。
当知道了可以去远行时,十八岁的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我也终于摆脱了家里”做这个“”练那个“的生活。”我自由啦“”我可以随便玩手机啦“”我可以离开爸妈的唠叨远走高飞了“”爸爸妈妈,bye——bye“……各种快乐已经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了。而爸爸妈妈他们是一夜未眠,担心焦虑,一大早还留给我一个条子,千叮咛万嘱咐一些”小儿科“的话: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不要答应陌生人带东西回大陆、不要在刷卡时让人看见密码……
尽管一路上有小插曲、阻碍,但仍我们热情洋溢的去冲破,兴奋地向前走去。
”公路高低起伏“,前面的路绵绵无尽头,虽觉得前方有旅店的几率越来越小,但小说中的青年仍”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而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正如我想的`那样,在出发去香港的机场里,的确发生了一件令我焦虑的事。我在机场里遇见了同学,便将行李及放着手机的包包统统塞到爸爸手里,去同学那儿”串门“。当我回到出入境办理的门前时爸爸不见了。这下我着急了,没了命似的打电话,跑来跑去,蓦然回首,老爸却在,面馆饭桌旁。但当这一小风波过去后,我还不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军登机口,爸爸再三的”注意安全“”要有礼貌“还不是当了耳旁风,有什么好犹豫、害怕的!
也许这就是青春的沸腾与澎湃。年少的我们在疯狂时,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的前进的脚步。青春无退缩!
十八岁读后感篇4
忙里偷闲的间隙,读完了这本《活着》,心里的眼泪夹杂着欢笑始终在流淌。
富贵在家境富裕之时,想什么有什么,有佣人、有妓女供他当马骑着跑;妻子、老丈人随他作践;要赌钱,赌个天昏地暗。可他幸福么,不,他极端空虚,虽然他的物质颇丰,可是他的内心寂寞……
富贵家的房子卖了,每天下地干活,甚至都吃不上饭,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他而去,可我觉得他比当阔少爷时远远的幸福了。在那么多场景中我看到了他欣喜的脸庞——看到带着儿子从娘家归来的穿着水红色旗袍的家珍、看到有庆跑步得了第一名、看到家珍捂在胸口的那一小袋米、看到偏头女婿带着人来家里修房子、看到聋哑女儿凤霞赛过旁人的热闹婚礼、看到直呼其名聪明可爱的小外孙苦根、甚至看到那条与他有着同样名字的老牛。除此之外,我也始终看到了他心中流淌的默默温情。
真的如余华小说自序中所说,富贵和其一家始终在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么?我不这么想。人总有活着的理由。富裕之时的年轻富贵其实空虚地生不如死,他为自己找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将他爹败掉的一百多亩地赢回来,他为此而活着;战时的富贵九死一生,为什么坚持活着,那是为了再见他的老娘、妻子和一双儿女;极度贫困饱受命运打击的富贵为什么活着,那是因为他的家、他的亲人,他们需要他;亲人们全都离他而去的富贵为什么还活着,那是因为这传奇而坎坷的一生值得他怀念和回味,而且他还有一头被他从刀下救起的老牛正与其相依为命。
在阅读小说的整个过程中,葛优扮演的富贵的形象始终在我的脑海里闪回,和书中的富贵浑然一体,互相彰显,无论是葛优的外形、神态还是语调都和书中的富贵太稳合了。
十八岁读后感篇5
?十八岁出门远行》里收藏了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父亲的雪》。
?父亲的雪》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发生在一个寒冷的严冬。主角“我”的生活也非常艰难,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所以跟着二娘和巴巴生活。二娘本身就有了许多孩子,如今又多了几张嘴,因此“我”的肚子总唱着空城计。终于,“我”有机会去看看加到另一个村子的母亲,但是“我”明显地发现,母亲已经把自己列为了“不属于自家人”、“与自己无关”的列表。唯有自己的新爸爸对自己客气一些。但这并不能是新爸爸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什么改变。“我”从不把新爸爸放在眼里。那时的村庄正下着大雪,母亲地叫她回家,新爸爸正要送我回家,却被我一口否决。到了家中,我决定忘记母亲,忘记新爸爸,忘记那个家。
很多年过去了,我渐渐从一个倔强的女孩长大成一个知性的人,也慢慢明白当初母亲狠心送我走的意图,也慢慢明白母亲很爱我,也慢慢明白,我有一颗很爱很爱我的新爸爸。当时“我”拒绝他送我走以后,他就悄悄地跟着我,在身后帮我驱赶野兽,新爸爸的肺一直不好,经过那场大雪以后,还落下了病。至此以后,新爸爸一直挂念着我,对我放不下心,新爸爸最常说的是:“唉,那娃娃,可倔了!不知怎么样?”这种感情,比血浓于血的亲情更珍贵。
“父亲”的爱,是如此无言,“父亲”的念,是如此绵延。
十八岁读后感篇6
跨越了十八岁的门槛,第二次品味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与第一次读后的感受则已截然不同。
当初翻开这篇文章时,我还只是个十七的小丫头,刚刚结束了中考,总觉得文章所描写的事物的景象,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我所能做的,就是羡慕文中的“我”可以有机会出门自由闯荡外面的世界。
现在的我拥有出门远行的基本条件了,以同龄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部“出门远行”的作品,居然发现自己与出门远行的“我”有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几乎产生一种性行相惜的感觉。
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而言,从十六岁到十七岁,只是从花季进入雨季的一小步,而从十七到十八岁,则是从稚气到成熟,从依赖家庭到自我独立的一次大跨越。话虽这么说,中国的这一代的确很少能在十七八岁时便能成熟地对待每一件事,并且独立地生活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中。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已满十八岁却仍未走出温室的少男少女更是眼红那些早已走出家门的同龄人,不论他们是否有本事能灵活应付每一次风浪的突袭。他们被承认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走出大门体验生活,这一切的一切已成为被我们羡慕的理由,由此可见,我们是多么渴望成长,渴望独立,渴望被承认。
文中的“我”背起书包,“冲”出家门,“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像是一条船”,路上所有事物“我”都把它们看成“熟人”而“等待地呼唤他们的绰号”,一天走下来,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我”把社会想得如此简单,把它看成是校园的放大体。
虽然“我”在心中把社会美化了,但它残酷的一面仍旧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社会中人的冷漠与伪善在司机拒载,以及他听说自己的苹果被抢劫时不仅毫不在意,反而对“我”的伤口幸灾乐祸等事件中一览无余;他们的势利与贪婪在“我”连续两次捍卫苹果的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他们的出击更是在“我”的遍体鳞伤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事实。
尽管社会是冷酷的,但“我感到着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他信我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可见,希望在“我”心中仍未完全消逝。
十岁的孩子就是这样,不论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好的一面。因此我们从不放弃希望,失去信心。我们有着不同寻常的正义的使命感,虽然我们有时莽撞,或许还很稚气,或许把一切事物都看得过于简单。但时间会带走一切,并把我们磨砺得更为坚强,而希望,则会引导我们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