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读后感不仅是对文字的分析,更是对灵魂的探索,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个人的声音与立场,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一《猫》读后感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一《猫》读后感篇1
认真拜读张京梅老师的《散步》教学实录,我有不少想法,现逐一写下。如果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原谅。
张老师的课,我认为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环节紧凑,从课文内容的把握,到人物形象的分析、语言赏析、写作手法的明确,以及拓展延伸,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而又自然不生硬,这得益于各环节老师设置的问题很恰当。
二、教师上课的评价语言及时有力。长此以往,学生会从老师这儿找到学习的自信,会更好的学习语文。
三、语文学科作为思想教育的工具有力的体现出来,从人物到主旨,到联系生活如何尊老爱幼的拓展,都能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和引导。
但是就学习的主体——初一的孩子而言,他们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还是很难正确把握的。所以我认为张老师有几个问题的设置还是不够明确。如:“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令你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感触最深”往往是最有共鸣的意思,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领的意思。而以下的内容关系语言的赏析,所以我设置的问题是:“这篇情感动人的文章中一定有让你觉得写的有特点的句子,你能找出一两句来,读一读,说说它的特点,并谈谈你的感受吗?”这样,无论是含义深刻的句子,还是语言描写很形象的句子,还是句式有特点的句子,孩子们都能找到,都能说上几句,都会有所发现,这对于学生语言理解和积累都有益。又如“在写作方法上,你最欣赏本文的哪一点,并说说你的理解。”,关于“写作手法”,有的孩子脑海里根本没有概念,这样的问题太笼统,没有明确的答题提示,我们老师到可以回答。如果这样问,可以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内容给予提示,如“同学们,我们学习《羚羊木雕》时,在文末有一句关于月亮的描写,它烘托了那时我委屈难过的心情,那么在本文中有这样写法的地方吗?请找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初一《猫》读后感篇2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西游记》这本长篇小说,这本长篇小说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同时它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本长篇小说详写了唐朝的一个神话故事,而小说里的中心及主要人物则是: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和他们的师傅唐僧。在这本长篇小说中这师徒四人一起经历了佛祖给他们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为大唐取得了真经,这四人也终修成了正果。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所认识到得《西游记》中的这四个中心人物。
首先是孙悟空,他是唐僧的大徒弟,也是这四人中法术最高的,他有一颗正直的.心,也很乐于助人,还有着火眼金睛,神通广大,能够七十二变,每次都是由他把师傅唐僧从险境中营救出来的。
再就是猪八戒了,他原本可是天蓬元帅,可谁知却是因为轻薄了嫦娥而被贬下凡,在取经的路途中,他虽然总帮倒忙,也时常会有怨言,不过却是不可缺少的一员。
三弟沙悟净朴实厚道,一般承担干重活或看护师父唐僧之类的任务,他善于在水底营救师父唐僧,这是他的优点,因为孙悟空和猪八戒都不擅长下水。
而最后一个人,也就是以上三人的师父——唐僧,则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和尚,而且整个故事的起因也是因为他收大唐皇帝之托要西天取经造福民众才发生的。他总是对他的徒弟传授道义之说,为人善良,却因为他可以使人长生不老而屡屡被抓,最后总要三个徒弟去救他。
这师徒四人各有优缺点,但他们努力的克服了缺点,团结在了一起,最终取得了真经。《西游记》这本小说让我们知道人生总要经过磨难和困难,当你克服之后,就会得到一条康庄大道。
初一《猫》读后感篇3
我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感觉自己是多么幸福啊!
听,噼—啪—!噼—啪—!爆竹震耳欲聋。今夜除夕的天空多么美丽,红的、黄的、绿的、烟花飞舞,远处不时泛出一道道红光。这美丽的夜晚,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和爆竹的轰鸣声,让我不时的想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仿佛看到一个赤着脚打着哆嗦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那又冷又饿可怜的样子使我心如刀绞,我好像听到小女孩的叫卖声,那凄凉的声音是那么的利剑穿心,让我十分难过。
小女孩呀小女孩,你那双妈妈留下的拖鞋被小男孩捡走了,你只能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天越来越黑越来越冷,你不敢回家,因为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铜钱。回家怕爸爸打,只能在外面受冻挨饿。为什么你唯一的亲人也不给你关爱和温暖呢?可怜的你,擦燃一根根火柴给寒冷和饥饿做斗争。幻想火炉给你烤脚,烤鹅给你充饥,和祖母给你关爱,想着……想着……你和祖母一起飞到了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地方去了。
我们与小女孩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她又冷又饿的冻死在大街上,而我们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操场上玩耍,在老师和父母的关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我多么希望把小女孩领回我家,和她一起读书、一起在亲人和老师的关心关爱中好好学习、一起看除夕夜的烟花、一起度过幸福快乐的儿童时光。
初一《猫》读后感篇4
姑姑送给我一本新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草房子》。它语言优美、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简直是爱不释手,经常贪婪地看。
爸爸妈妈笑着问我:“看了这本,你有什么感想?”
我告诉他们,我最喜欢桑桑,他
所在的学校叫油麻地小学,教室都是草房子,他是桑校长的儿子。
桑桑虽然有些调皮,但是很有想象力。他经常做一些让人觉得生气的奔波事;比如,把碗柜改成鸟窝,把蚊帐当成鱼网等这样的事情。
妈妈摸摸我的头发说:“儿子,这一点和你倒是很像啊!”
其实,我还知道桑桑的好多事情呢!比如桑桑的同学有陆鹤、纸月、阿恕、杜小康、细马……他们聪明又调皮,经常在野地里玩耍:放羊、喂鸽子、捉迷藏。
陆鹤是个秃子,大家都叫他秃鹤,他也无所谓,这种不怕别人嘲笑的精神很可爱。
纸月很漂亮,学习优异,字又写得好,但是她没有爸爸,妈妈生下她一个月就自杀了,外婆一手将她养大,外婆去世后,慧思和尚收留了她。我很同情纸月,真想帮助她。
杜小康家本是当地最富裕的一家,但是家里出了事,爸爸又生了病,他不得不辍学在家里放鸭子,可是鸭子吃了别人家的鱼,结果船和鸭子都被养鱼人扣押了,后来杜小康只能到学校门口摆地摊了。我真想告诉杜小康的爸爸,劝说他让儿子继续上学,只要有了文化,小康以后肯定能赚到钱。
小说还写了桑桑的老师蒋一轮,他是桑桑最喜欢的男老师。桑桑经常帮蒋老师送信给一位叫白雀的姑娘,虽然白雀和蒋老师很相爱,但白雀的父亲坚决反对这桩婚事,白雀最后被逼嫁给了别人,蒋老师很伤心,上课也上不好了。我真希望白雀能嫁给自己爱的人。
爸爸问我:“这么多人,你为什么最喜欢桑桑呢?”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桑桑是一个可爱又仗义的孩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需要你我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希望像桑桑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看了这部小说,我一直想着油麻地小学,想着桑桑和他的同学们,想着蒋老师、白雀、秦大奶奶……我也真想到油麻地去看看他们!
很多晚上,我都梦见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在草房子里读书的情况,能读到《草房子》,能认识桑桑,真幸福啊!
初一《猫》读后感篇5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本书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但是虽然她们生活在同一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的性格比较温柔,很清纯,更加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得不到父母太多的关爱,再加上她容貌不美,身材也很矮小。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
她所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容貌不美,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的无情践踏,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转自读后感
她从不因为自己的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在罗切斯特面前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的是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而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两人已经穿越了坟墓,站在上帝的脚下,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段话写出简·爱对平等的追求,她虽然身份卑微,却仍然保持纯真平等的心,不因此而自卑。
?简·爱》给人坚强的感觉,但阅读完后会使人更加坚强。
初一《猫》读后感篇6
其实,说起傅雷,就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儿子傅聪。由于从小对于古典音乐的热爱,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傅聪,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他弹奏钢琴时他的那副黑色的半指手套。他是一个老者,音乐家,钢琴家,也是艺术家。
作为中国人,他是首次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重获奖的`中国人,曾经有人对他说过,为什么你不是波兰人。
而在《傅雷家书》中,我却认识了另一个傅聪,那是一个韶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是被父亲要求“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青年。1955年,傅聪留学波兰,傅雷在其中一封家书中写道:“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他是把儿子看做谈论艺术的对手,也锻炼儿子的思想和文本,并随时给儿子做一面“镜子”。
“先为人,次艺术家”这是傅雷先生在和傅聪谈到艺德的时候,不止一次提到的问题。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如果再教导儿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艺术家。以德为先,德艺双修,从《傅雷家书》中,这体现在父亲给儿子的点点滴滴。《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书信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而在科技日与发达的今天,这个习惯似乎在慢慢被人淡忘甚至摒弃。但看完《傅雷家书》以后,我非常有提笔的冲动,翻出信纸和钢笔,给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长辈来写一份家书,也许寥寥几句,也许几句家常。
初一《猫》读后感篇7
翻开《骆驼祥子》这本书,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健康向上的祥子,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有理想,虎妞很体贴,刘四爷也不错。看完这些,我猜想他们应该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吧。可看完整本书,让我大跌眼镜了!
小说通过一个北平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人力车夫从肉体到灵魂一并毁灭的过程。祥子老实、健壮、纯朴,对生活有骆驼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他千般吃苦,万般打拼,血汗钱是挣了一些,可也经不起被压榨啊!几次起起落落,他的经济和精神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最后他丧失了对生活的任何希望和信心,他恨透了整个世界!可悲地从上进好强的热血青年沦为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堕落、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安分守己,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难道是那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旧社会吗?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灭了他的梦想。我深深为祥子惋惜,为祥子痛心!
是的,祥子最终是被黑暗的社会打败了,他放弃了自己坚持已久的理想,失去了生活的原动力。但这更多是时代的悲剧。况且,自始至终为理想奋斗到底,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在引以为戒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祥子身上值得褒奖的“骆驼精神”,大家面对理想,一定要不放弃,不懈怠,坚强一点,再坚强一点,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