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更好地规划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教案在制定时要求教师对教学评价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六年级桥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六年级桥教案篇1
【教学过程】
热身:
1) 教师和学生用所学的日常用语打招呼hello!hi!nice to meet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at is it?
2) 学生之间用日常用语打招呼。
导入新知识:
1) 教师呈现小鸭子图的一部分(一只小鸭子的头),问:what’s this?多数学生可以答出:it’s a duck。
2) 呈现图的整体 :四只鸭子, 教师自问自答: what are they? they are ducks。教师带读“what are they?” 强调they的发音要咬舌头。
3) 引导学生看图用what are they?提问,教师回答:they are ducks。强调ducks中[s]的音。小组进行问答练习。
4) 教师将几本书卷起来拿在手中引导学生用what are they?提问,然后找学生回答,教师要适时提醒book—books的演变。
5) 教师出示图片:4 ducks、5 desks、3 bikes、3 clocks、 7 books。学生两人一组用what are they? they are…进行问答练习。
6) 请尽可能多的同学到前面作展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对话中关于名词复数变化的发音。
3、 会话教学
1) 教师出示learn to say部分的视频课件, 学生观看,了解对话情景。
2) 教师提问:are they ducks? are they geese? are they swans?学生回答:yes,they are。或no, they aren’t
3) 播放对话跟读课件,学生逐句重复听到的句子。教师适时强调are they…?读升调。
4) 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一个人扮演儿子,一个人扮演爸爸。
5) 请几组学生到前面展示。
4、趣味操练:
1)学生将课前准备的let’s practise部分的图片排列在桌子上,问:what are they?教师说:they are … 学生迅速选出有关内容的图片并举起, 比比看, 谁的反应快。
2)小组进行以上活动。
请一位同学选择任意一张图片到前面,不让其他同学看到图片内容,提问:what are they?班内其他同学用they are…猜猜图片内容。猜对的同学可以到前面来请班里的同学猜自己的卡片。此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板书设计】
lesson 1
what are they? they’re (let’s practise部分的图片,下方标有相应的单词, 复数变化)
duck + s = ducks cake + s = cakes
小学六年级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图。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师: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2.提问: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已知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它的直径或半径?
3.引入:我们已经研究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促进学生对周长和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理解,唤起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l)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说说你猜想的依据。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3)出示例7第一幅图。思考: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5)猜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学生回笞后,明确: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面积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
(6)出示例7后两幅图,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填表。
正方形的面积/
圆的半径/
圆的面积/
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2.交流归纳: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明确
(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兀倍。
3.教学例8。
(l)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
(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3)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什么图形?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6)在集体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7)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应该怎样表示?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8)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一长×宽
圆的面积=
(9)追问: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4.教学例9。
(1)出示例9,提问: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器?
(2)想象一下自动-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的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集体交流。
5.教学例10。
(1)请同学读题,解读题意。
(2)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
(3)分析解题过程。
(4)明确各个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l)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学生列式后用计算器计算。
(2)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指出:已知周长求面积,先要根据周长求出半径。
5.作业:练习十五第2、5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小学六年级桥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小学六年级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同学交流
3、指名汇报
课文记叙三件事,〈1〉老师组织学生举行抗日讲演比赛
?2〉作文写字课受到老师申斥
?3〉翻译官上的日语课特别宽容。
4、全文共分成三段。
三、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1、生字 lún féng rěn nüè jǔ
沦陷 冯老师 残忍 虐杀 规矩
jiè chì kuì mǒu xiá gǎng
惩戒 申斥 羞愧 某些 遐想 岗位
2、理解: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虐杀:*人而致死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申斥:斥责
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
3、分段读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情。
四、作业:⑴熟练朗读课文
⑵思考书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2、改写文章最后一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第一段:1、齐读
2、圈出课文表达“我”对老师感情的词语。
(板书:感激、思念)
3、倒叙开头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
1、作者共回忆了几件事?试用小标题概括
板书:讲演比赛(3-5)
受到申斥(6-7)
翻译官宽容(8)
2、指三人分读(3-8)
?1〉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件事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那时我还小”——————“从心里感到敬佩”
②“我感到羞愧”——————“编造出来的”
③“我心里还是服气的”———“很不用心”
④“从这种宽严之问”————“某些道理”。
重点理解句中:a“宽严”之问指什么?
(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日语两个角度谈)
b小学声会领悟到哪些道理?
(热爱祖国,仇恨敌人)
?3〉学生质疑
3、指名读第三段,谈谈讲了什么?
(学堂的名字,位置,环境)
4、总结: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作者围绕对老师感激思念之情,选取三件典型的事例,有说服力。
第三段:
1、指名读
2、出示最后一句
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⑴理解句子意思
⑵改写为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意思不能变。
三、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主题值得我们学习。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外练习
读了课文,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经历,试写下来。〈〈我的老师〉〉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感 思 讲演比赛
激 念 热爱祖国
受到申斥 (严)
仇恨敌人
翻译官宽容 (宽)
小学六年级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创设情境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用歌曲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感情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彩屏显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的?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教师:
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
(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三、研读,合作探究
彩屏显示: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题1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 四、精读,理解人物
学生活动(彩屏显示):
朗读第3、4段,说说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谁才是真正的悲剧制造者。
演读:一位学生表演哥哥,一位学生表演弟弟,朗读第3、4段。要求所有第三人称均改为第一人称,并读出人物的感情。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真正体会人物的情感,以更好的理解人物。)
五、思读,质疑问难
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准备问题: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六、联读,延伸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择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把学生从课本引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七、小结,朗读课文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与《满天的风筝》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毁
我 风筝 弟
自责反省
浓浓亲情
小学六年级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板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1)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2)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3)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板书内容
灯光
灯光(多好啊)幸福生活
火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3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灯光》课文原文及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
小学六年级桥教案篇7
一、代数初步知识.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小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掌握这一阶段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规律,对于全面复习和巩固知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课时
数的整除;
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81页上的“做一做”
练习十六第7~12题。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2.思考
: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
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 47.5-7.65 18.4×75
84× 587.1÷0.57 ÷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0.43×7.8=
33.54÷0.78=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