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8篇

时间:2025-05-08 作者:Fallinlove

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减少课堂上的混乱与不确定性,教案设计时应融入跨学科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8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篇1

?列夫·托尔斯泰》

1、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教学课时:3课时

4、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1)?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 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课外拓展: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3-面部特征4-长相5-拜访者的态度。)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

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

2. 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 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

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2—5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2~5小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特点?

明确:

第2节、面部轮廓 平庸粗鄙

第3节、面容表情 丑陋可憎

第4节、面部特点 毫无特色

第5节、客人来访 大失所望

你能说说,在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

托尔斯泰其貌不扬,作者如实地予以描绘,从这些描述当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

(“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可以看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尊敬、热爱)

二、研读课文第6~9小节,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读第6~9小节,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这部分写的是什么?(托尔斯泰的眼睛)

2、这双眼睛有什么特点?(目光犀利、感情丰富)

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比喻和夸张)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1、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三、语言赏析:

轻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打上星号,有疑问的语句打上问号,全班集体交流,教师适当总结。

四、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过程与方法

把课文的阅读理解与用肖像描写为主要手段写人物的写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教学难点

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禁锢(gu4)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酒肆(si4)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预习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导人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篇5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位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安妮莎莉文,并且了解了她们的感人事迹。这节课我们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生活,去探索她们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

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知道了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一是海伦凯勒的学习。那么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解决:莎莉文老师用了哪些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教育这个特殊的残疾儿童海伦凯勒的?海伦在老师的引导下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地狱走向天堂的呢?

下面我们先看看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下的讨论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配问题]

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我识字?哪些词语反映出我学会拼写单词的过程和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文的6—7,划出写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句子,逐句分析并板书)

2.当我“杯”“水”不分时,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我认识水的?当时我的感受如何?(指导学生看课文的8—13,明确:带我到井房让我亲身感受水,我的感受从书中划出关键词并板书)

3.莎莉文老师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请概述这件事,从此我对大自然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指导学生看课文的14—21,明确: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我自己感受到了自然的真实面目,它有美好,也有残酷。板书]

这一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话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说说为什么作者什么也看不见,却能感受到如此美的世界呢?

[明确:心中有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心去感受我们看到的世界。]

4.在第三段中找出作者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明确:艰辛而美妙]文中有几处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出它们的含义。[明确:27和38,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摸不着,但却能感受到她带来的甜蜜。]

板书:

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 敬爱与感激 海伦凯勒

游戏中教单词 兴趣、模仿拼写、自豪

井房中让我感受水 恍然大悟、理解奥秘、唤醒灵魂、启发新思想

带我走进大自然 感到自然美好和残酷

引导我懂得“爱” 艰辛、感觉到爱在穿梭

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并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把海伦一步一步从黑暗沉寂的世界里解救出来。小海伦也是一个好学、聪颖、敏锐、坚强的儿童,她克服自身的困难,不畏艰辛地学习,最终告别了黑暗,获得了心灵的光明。

三、下面还有两道附加的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文题“再塑生命”有什么丰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谁再塑了谁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指:

(1)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到自然,感悟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海伦凯勒用此为题为了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从莎莉文老师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海伦凯勒的角度考虑。]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析课文,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和作者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用心去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把自己的感受写成500字的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鬈、颔首低眉、粗制滥造”等字词。

2、掌握外貌描写的方法及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4、通过学习体会人生的奋斗意义和价值取向,从而懂得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透视托尔斯泰深邃丰富的精神世界。

难点:体会人生的奋斗意义和价值取向。

教学方法:速度浏览法圈点批注法启发引导法点拨讲解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要设计好导语)

二、检查预习,疏通障碍。

读准加点字并了解四字成语的意思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锃亮

颔首低眉粗制滥造

三、跳读课文,读懂人物

1.作者是怎样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的?在课文哪些句段?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2、托尔斯泰外貌上难道没有闪光点吗?同学们帮老师找一找。

明确:目光

目光有什么特点,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

(1)写犀利目光;

(2)写目光蕴情丰富;

(3)眼睛有威力;

3、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折射出他灵魂的高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欲扬先抑。

4、正是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我们展示出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作为文坛泰斗的他,有哪些文学成就?

四、深入探究,读出自己

1、通过本文的学习和你对托尔斯泰的了解,你猜想一下他是怎样成就这一番惊天伟业的?

2、丑陋的外表与一颗高贵的灵魂成为对比,作为学生额我们,从托尔斯泰的成功中,你得到了什么启?

五、教师总结,情感升华

无独有偶,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长相俊美,有着明星般的外貌。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外貌不能决定什么,关键在于他后天的奋斗,同学们,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就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最后,老师送一句托尔斯泰的'名言给大家。齐读。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学习本文的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人。力求体现人物的特征,反映人的精神世界。

(品读课文,进一步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积累丰富的词语与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2、理解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强化语言品味,了解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词句;

2、了解外貌描写的作用,学会合理运用修辞;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托尔斯泰的思想、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谓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伟大的悲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3、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人物的外貌描写。

三、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品味语??

(小组合作交流)

1、划出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试作点评:

(要求反复诵读)

2、班中交流:

学生点评、交流,完成对语言的品味和人物思想的领会。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升华。

⑴体会容貌特征:

须发──浓密:“植被多于空地”“热带森林”“滔滔白浪”;

长相──平庸、丑陋、粗鄙:“低矮的陋室”;

(眉毛、鼻子、额头、皮肤、耳朵、嘴唇……)

表情──忧郁、愚钝:“禁锢思想的囚牢”。

⑵理解精神世界:

(抓住眼睛)

“黑豹似的”“一把锃亮的钢刀”“枪弹”“金刚刀”——目光的犀利;

“刀剑入鞘”“神奇的星光”“手术刀”“x射线”——感情的丰富;

“闪光的珠宝”“猎鹰”“寒光四射的匕首”——眼睛的威力。

⑶语言特色:

比喻、夸张兼用,大肆铺排。

五、课堂小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绘,极力赞美了托尔斯泰内心情感的丰富,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犀利,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洋洋洒洒,精雕细镂,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之所以产生如此的艺术效果,全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像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揣摩其含义。

六、布置作业

1、猜一猜,下面描写的人是谁:

黄里带白的脸,瘦的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鸭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鲁迅)

2、熟读课文,积累语言,作些抄写摘录。

3、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简答下列问题:

⑴请大家谈谈对此文刻画人物方面最深的印象:

参考:以肖像来透视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肖像刻画浓墨重彩,极尽铺陈之能事,又妙趣横生。

⑵看课本彩页上的托尔斯泰肖像画,再让学生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二、感悟体验

1、文章为什么把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得如此平庸、丑陋?

写托尔斯泰的平庸甚至丑陋,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2、找出你认为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引用、夸张,突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你还能找出文中类似的语句吗?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三、拓展训练

请尝试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对爱因斯坦进行外貌描写。

1、明确要求:

⑴仔细观察,把握特征;

⑵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做到形象生动,形神毕肖;

(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2、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语文作业本》。

2、课外阅读《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托尔斯泰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