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的总结中,记录下自己的心得,能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每次回顾心得的过程,都是对过往经历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审视,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开幕式观看心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开幕式观看心得篇1
“当我接过那盏红灯笼时,我深切感受到冬奥组委对志愿者的认可、感受到世界对青年的期许与鼓舞。”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的本科生李嘉馨作为志愿者代表之一,上台接受了这份寓意深刻的礼物。
北京冬奥会期间,李嘉馨与伙伴们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承担场馆运行团队礼宾及语言志愿服务。“冰立方”是赛时最繁忙的比赛场馆之一,“虽然比较疲累,但我坚信每一个笑容都代表着我们国家和青年的欢迎之情,是连接我们和世界的友好桥梁,所以我们每次都是干劲满满。”李嘉馨说。
在李嘉馨工作的岗位有一本礼宾留言本,上面记录着来宾的签名和寄语,其中最多的就是“thank you”,还有拼音拼出来的“xiexie(谢谢)”。看似简单的一句“谢谢”,在李嘉馨看来却是对志愿者工作的肯定,“平常我们用外语接待来宾,而来宾们时常会用中文说‘谢谢’,虽然不太正宗但足够诚挚,这些都鼓舞着我们。”
在冬奥会期间,李嘉馨参与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等嘉宾的接待工作。在混合冰壶赛的当天,巴赫来到赛场观赛。李嘉馨微笑着向巴赫介绍了场馆特制的“冰壶福字”,并阐述了其蕴含的文化与祝福,巴赫也留言表达了对志愿者的喜爱,这段回忆让李嘉馨记忆犹新。
当五环焰火再次升起,当人们手捧柳枝依依惜别,当奥林匹克主火炬缓缓熄灭……北京冬奥会在温暖中闭幕。手捧灯笼的李嘉馨久久不愿离去,这不仅是她对志愿者工作的不舍,更是对北京冬奥会的不舍。“能够参与闭幕式是一次难忘而光荣的经历。在闭幕式上收到的灯笼对我而言,是如此珍贵而有意义,也让我最难以忘怀。”李嘉馨这样说到,“这盏红灯笼,不仅属于我自己,更属于在冬奥会期间辛勤工作、默默付出的所有志愿者。”
火炬虽熄灭,但奥林匹克精神永不灭,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方式闪耀着冰雪光芒,实践着志愿精神,点燃着冬奥雪花,交融着中外文化。“点一盏灯,架一座桥。”李嘉馨这样评价自己的冬奥会志愿服务之旅。“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点亮‘一盏灯’,架起一座让外宾乃至世界认识中国的‘桥梁’。”她说。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将开幕,李嘉馨希望“在冬残奥会志愿服务中,用更大的热情服务每一位来宾,不辜负世界对中国志愿者的认可与期待。”
开幕式观看心得篇2
“北京!”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发出不太标准的读音时,神州大地翘首以待的亿万中国人再次沸腾了!如同14年前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承办权时一样,中国人民在这一刻都沉浸在忘我的兴奋状态之中。
北京,成为世界上首次能主办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会议结束后,北京市市长面对央视记者采访,道出五个关键词——高兴、感谢、承 诺、敬意、欢迎。奥运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竞技比赛,而是一种用永远不变的信念。作为一名小学生,也许我们还不能像体育健将那样为祖国拿金牌,也没有机会亲临赛场,参与奥运会的服务与接待工作,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一样可以为奥运出一份力!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小使者。
冬奥会来临之时,我们用文明点缀城市的每个角落,伸出礼仪的双手迎接八方来客,这样才能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向导。别的国家的人民光临北京看奥运,是我们全国人民的骄傲!作为“小主人”的我们,应该说有礼貌有修养的话,应该用千百倍的热情为客人们服务。比如:做个翻译员,帮外国朋友指路等等,一定能让外国朋友感受到我们中国人的热情。
我们要做一个个的环保小卫士。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绿色的中国盼奥运”的梦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随手捡起垃圾,让我们的城市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让外国朋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和张家口流连忘返。不再等待,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伸出双臂,迎接我们的冬奥会!
开幕式观看心得篇3
前天晚上我看了残奥会开幕式后,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想。
今天,妈妈因为手痛,所以不能帮我洗衣服,也不能帮我们洗碗了,便叫我帮她的忙。刚开始我非常不愿意,心想:“这事为什么让我来做?为什么不让爸爸做?”可是,转念一想:“我得学一学残疾人运动员那永不屈服的精神,想《弟子规》里所说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于是我便洗起了衣,刷起了碗。
当我做完这些事的时候,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这时我才知道妈妈每天做家务是多么的辛苦,而我却只顾着玩,从来不知道要帮忙。看着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我的脸火辣辣的,我是一个有手有脚的健全人,可残疾人运动员却强过我十倍,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做不到的事,他们都努力去做,而我一碰到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就放弃了。
现在,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不能好吃懒做,要学习残疾人运动员那永不屈服的精神。
开幕式观看心得篇4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德国残奥田径名将海因里希·波波夫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期待运动员们享受比赛,向世界展示团结、超越极限的体育精神。
波波夫曾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并获得男子100米银牌,他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获得这一项目的金牌,并在2016年获得里约残奥会跳远项目金牌。
回忆起参加北京残奥会的经历,波波夫形容说“不可思议”。“当时我是最年轻的参赛者之一,所有观众都在欢呼,感觉每个人都在为我开心。”
波波夫说:“比赛结束后,我花了6个小时才离开体育场,因为每个人都想拍照和签名。他们与我交谈,庆祝我的成功,这让我非常高兴。”
波波夫告诉记者,体育的魅力在于能超越极限。他说,自从9岁因骨癌截肢失去一侧小腿后,“我开始通过运动认识、接受甚至忘记自己的残疾,体育对我像是心理治疗”。
如今的波波夫是德国医疗器械公司奥托博克的一名专业假肢矫形技师。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他重返北京,前往赛事现场,为本届参赛运动员提供现场支持服务。波波夫说,虽然这次他不会参加比赛,但“会带着快乐、开放的心态,和运动员们一起享受每一分钟”。
波波夫表示,在现在的工作中,他会提出自己和其他残疾人面临的实际问题,然后与所在企业工程师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共同寻找提高残疾人运动和生活质量的解决方案。
波波夫认为,残疾人运动不应只限于残奥会。“日常生活中使用假肢或轮椅,消耗的能量是健全人的7倍,这本身就是种运动。”
多年来,波波夫始终致力于推广残疾人运动。他通过在世界多地举办名为“跑步诊所”的运动工作坊,向各地残障人士传授运动技巧,传递运动快乐。波波夫回忆说:“北京是我在中国举办工作坊的第一站。当时有一百多人申请跑步项目。我们向一些学校的孩子展示,借助跑步假肢,一切皆有可能。”
波波夫说,未来他希望利用数字技术让更多残疾人建立联系。“我们正在创建一个网络社区平台,让所有有截肢经历的人都能聚集在这里,相互支持,分享问题和解决方案。我想通过这个平台发出残疾人的声音,并将这种互相理解传递下去。”
开幕式观看心得篇5
今天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的日子。
首先是欢迎仪式:一群穿着五彩服的卡通玩偶出现在我的眼前,慢慢地,他们变成了一座“彩虹桥”,十分好看.到选手入场了: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残奥会选手,走进欢乐的鸟巢。他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架着拐杖,有的靠人扶持,有的双目失明……但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片灿烂的笑容。
动人的一幕出现在德国代表团入场时。选手们步入场地,笑向观众,并亮出了一面写有四个汉字“北京你好!”的德国国旗。547名中国代表队出场了,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开始表演了,首先是《太阳鸟》:“太阳鸟”飞向一位盲人歌手,盲人歌手唱起了:《天域》。《星星,你好》: 舞台的中央,320名聋人姐姐穿着洁白的裙子,翩翩起舞,用手语对着天空说:“星星,你好!”t;t;永不停跳的舞步:百名聋人舞蹈家,用灵动的双手,“跳”着酷似芭蕾的舞步,轻盈欢快地旋转、跳跃.她们中间有一位身着白色芭蕾舞裙的小姑娘,坐在轮椅上用双手翩翩起舞。她就是“芭蕾女孩”—李月。她跟“芭蕾王子”一起翩翩起舞……
最后,韩红阿姨和刘德华叔叔一起唱起主题歌:《和梦一起飞》。
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即将到来,33岁的侯斌叔叔用自己的手臂,将轮椅和身体一同拉起,一点点向上攀升,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伴随他一直攀升到39米高处的主火炬燃点,他伸手向前,点燃主火炬。顿时,全场沸腾!天空放出美丽的烟花。
明天我们等待着中国健儿再创辉煌!
开幕式观看心得篇6
“我会拼尽全力,努力站上最高领奖台为国争光。”1月16日,到达张家口崇礼万龙滑雪场后,将出战北京2024年冬残奥会的景县籍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梦秋,第一时间给景县的母亲高立敏打来电话,平和的声音中透露着自信。
“她永远是我们的骄傲。”谈起身残志坚的女儿,高立敏满脸自豪。
今年刚刚20岁的张梦秋,有着6年运动员职业生涯。14岁时,因患小儿脑性瘫痪导致身体具有一定运动功能障碍的她,成为了河北省残疾人冬季项目队的一名运动员,专攻高山滑雪项目。因为身体原因,她的反应速度要比其他人略慢一些。教练讲解的动作要领,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对于张梦秋来说需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但她不服输,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刻苦训练,反复琢磨技术动作,最终熟练掌握了各项技巧,取得骄人的成绩。2017-2018雪季,张梦秋开始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并入选了国家集训队。从2019年开始,她在新西兰南半球杯、残奥高山滑雪世界杯等国际大赛中斩获6枚金牌,2021年更成为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和亚残运会高山滑雪项目的三冠王。
在母亲眼里,梦秋是一个开朗、坚强,勇于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一路走来也有着很多的不容易。梦秋曾说:“我的梦想就是站在北京2024年冬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6年来,张梦秋绝大部分时间呆在寒冷的训练场,一遍遍做好教练要求的动作,一个个完成好安排的计划。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也给梦秋带来身体上的伤病,但她仍专心训练,毫不放松。多年以来取得的各种优异成绩,都离不开她的努力与坚持。
“一年回家一趟,非常想她,但想到她能为国争光,我也特别理解。”高立敏透露,2021年,梦秋仅仅回到老家景县7天,其它时间便全心备战北京2024年冬残奥会,每周训练6天,每天坚持在雪道上滑行6个小时,想家时只能打电话回来。每次打电话,面对母亲“注意休息”的叮嘱,她也总是语调轻松地叫大家放心,从未抱怨过训练辛苦或有压力。
“一直以来,我们全家人都很支持梦秋,也很关注她的历次比赛进程。”高立敏表示,梦秋在北京2024年冬残奥会比赛当天,全家人将会通过手机、电视等渠道关注她的比赛,为她加油鼓劲,自己也会提前准备好女儿最喜欢吃的美食,等她赛完回家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