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编写,教师能够清晰地传达教学理念,增强教育的连贯性,一份教案的制定应注重知识的递进性,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猫》教案最新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猫》教案篇1
[课标内容]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5课时]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初中《猫》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科学地安排可利用的时间,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实际,制定并发展一些具体实用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具体的学习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时间可贵,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
重点:
学生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
难点:
学生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教法学法情境法,实例分析法。活动体验;讨论法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小故事大道理:
思考:
1、第三个人为什么不要金银珠宝,而要“点石成金”的'方法?
2、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要想把学习搞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事半功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知识链接: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活动一:猜一猜
世界上最快的也是最慢的,最长的也是最短的,既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也是最容易后悔的。这是什么?(时间)
活动二:我思我悟
齐读:《匆匆》
思考:读了朱自清的《匆匆》你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
体会“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是无价之宝,应珍惜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活动三:名言析理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思考:这句名言给你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体会时间是公正的。但是,同样的时间对于珍惜它的人和不珍惜它的人其意义却是不同的。进一步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
那么时间宝贵,要珍惜时间。生活里是不是都做到了呢?
活动四:故事探究
李莉故事。(课本p26稍做改编)
改编补充:见课本,没有明确学习任务,安排学习计划;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
李莉想,离下课还有三分钟,算了,先休息,再说吧!
初中《猫》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预习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一)画平行线
1、 工具:直尺、三角板
2、 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3、请你根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1、思考:上图中,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
②探索: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若cd与ab平行,则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
二、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因为a//d, b//c,所以c//d b、因为a//c, b//d,所以c//d
c、因为a//b, a//c,所以b//c d、因为a//b, d//c,所以a//c
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二)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 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 条。
2、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l1与l2 没有公共点,则 l1与l2 ;
(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l1与l2有两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在同一平面内,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 。
4、平面内有a 、b、c三条直线,则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个。
三、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初中《猫》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好处;履行责任的代价;关于责任冲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教学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课时安排:4课时,每框2课时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小品表演(引言的内容)
提问:
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应该有谁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怎么决定?
教师指导: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作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作自己爱好的一类事情。我们应该由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新授:第一框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一、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
(一) 第一个活动:支付赔款的案例分析
1、以对话的方式呈现情境
2、提问:
(1)这个少年应该赔钱给店主吗?(少年做错了事,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爸爸应该为孩子支付赔款吗?(是父亲的责任,在婚姻法中规定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
(3)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你觉得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讨论,教师引导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看上去好像对孩子的要求严厉了一些,但是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很有帮助的。)
(二)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
思考
1、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责任也在逐渐增大呢?
的确,自从你走上自立的路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那么,什么是责任呢?
(三)第二个活动:责任的含义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当中选择一个,探讨在这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填写在表格中。
2、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方式选择一个领域,女生说应该做的,男生说不应该做的。
注意:教师可以先举例
3、责任就是一个人应当做和不应当的事情。
(四)第三个活动:地震问题
1、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让学生说说他所知道的东南亚海啸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分别承担了哪些责任?
3、总结:人们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五)第四个活动:责任的几种来源问题
1、教师讲解责任的几种主要来源
2、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活动材料后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
(六)第五个活动:生活中的角色
1、每位同学准备五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现在所扮演的五个主要角色
2、将全班分成前后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学生依次说出五个角色应承担的责任
3、按照课本活动步骤各小组依次进行
4、小组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活动后面的6个问题,请部分同学谈自己的感受
注意点:要求营造一个温暖、坦诚,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要求其他同学在听到别人的心里话时不能嘲笑,更不能再课后传播。如果学生一时放不开,教师可以自己先做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放开自己。
总结: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初中《猫》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4、完成“研讨与练习”。
初中《猫》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
难点
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庄子(人物)》。
有人说:“在诸子百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庄子。读《庄子》一书,不仅因为他的文学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先生的大智与幽默,书中一个个风趣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先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许多的启迪”,今天我们学习《庄子》故事两则以“一斑窥豹”来感受庄子的大智与幽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弟子和后世学者所著。
?庄子》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它“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它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庄子》因而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可参考【影音资源】《庄子》
2.读课文,初步感知。
?精品课件】
(1)先自读再播放【音频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参考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捧起课本,自主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3)借助注释,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初知文章。
北冥:北海。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海运:海水运动。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苍苍:深蓝色。
2.概括主要内容。
参考:文章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及“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景象,表明万物皆所有凭借而不自由,表达自己对绝对自由的渴望。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翻译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呀,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可参考【微课堂】《如何翻译文言文》
3.组内合作总结重要文言知识并展示,师生点拨补充。
参考
(1)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2)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重点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翻译: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翻译:这只鹏鸟呀,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翻译: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翻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二)探究文章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播放【影视课文】,听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为什么写鹏鸟?
参考:鹏鸟是由鲲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作者使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
2.鲲鹏的形象怎样?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交流
参考答案: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想象雄奇瑰丽。
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交流
参考: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小结: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丰富,想象奇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里,他在想象中夸张,极写鲲、鹏之大,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可参考【微教案】《鲲鹏的形象》
4.大鹏形体硕大,变化神奇,奋飞时气势壮美。它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
参考:大鹏需要“海运”(六月息);野马、尘埃需要“以息相吹”。
5.本文借鲲鹏和野马、尘埃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
6.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参考:“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四、总结拓展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小组交流。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可参考【微教案】《的特色》
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和启示?和大家分享一下,欢迎有创意的表达和展示。
五、作业设计
1.翻译课文,准确解释重点字词。
2.背诵默写课文。
可参考【背诵指导】
六、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
庄子
鲲凭借
南海——有所凭借(不自由)→追求自由
鹏六月息